家居生活的年代變遷
20世紀60年代的婚房沒啥講究,也不需要設計,家具以木制為主,斗柜、毛澤東畫像以及墻上的木制相框都是必備品。Loft公寓的興起也是時代的產物。
20世紀70年代基本延續20世紀60年代的風格,但開始興起自制家具——九件三十六條腿,縫紉機、自行車和手表作為三大件開始成為結婚必備。
而結婚必須有的一套家具在20世紀70年代初簡稱為“三十六條腿”。躍層裝修公寓就是一套家具包括方桌一張、椅子四把、雙人床一張、大衣柜一個、寫字臺一張、飯櫥一個,正好是三十六條腿。幾年后又時興中櫥、沙發、茶幾、床頭柜,也就增加到了“五十六條腿”。
20世紀80年代家電開始普及,電冰箱、洗衣機、電視機成為新的結婚必備。
總的來說,20世紀七八十年代頗具中國特色的住房樣式就是筒子樓——房子光線大多不好,也不隔音,走廊很長,廁所和廚房可能都是公用的。那時過道上的腳步聲總能聽得很清晰,一到吃飯時間樓道里就油煙飛濺、人聲鼎沸,誰家今天做什么菜看得一清二楚,私密性很差。
那時的人們對裝修沒啥概念,墻面也只有綠色或者藍色的墻裙,條件好的會用木制墻裙,并在地上鋪軟質地板膠。那時也不重視隱蔽工程,線管通常都是外露的,沒什么美觀可言。
20世紀90年代家電逐漸普及,彩電、冰箱已不新鮮,空調、音響、DVD等新家電逐漸走入各家各戶。家居布置也從簡單的桌椅轉為皮質沙發或紅木家私。
而裝修上大部分人偏愛實木,家居建材多以木制為首選,傾向實木原色的包裹,包門、包窗臺,裝修風格笨重,當時也缺少專業設計師,裝修也就千篇一律。有錢人家則偏向金光閃閃的裝修,喜歡羅馬柱、復雜吊頂,裝修繁瑣。
經濟條件改善后,人們也開始重視室內裝修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房子逐漸成為結婚必備,婚房的裝修也開始有諸多要求。家具不拘于單一的材質和款式,也有了不同的裝修設計。躍層裝修公寓的裝修也隨之發展。